花腰仔作物圖鑑
歷史
漁農署《農業小冊子》 第七號:稻熱病 中曾提及花腰仔
上世紀初農民開始於稻田使用大量肥料,令土壤肥力過剩,稻熱病真菌更易傳染及繁殖,到一九五四年稻熱病在香港出現大流行,稻農損失慘重。當時漁農處開始為稻農選育抗病稻米品種,並發現「花腰仔」有一定的抗病能力,及後漁農處把「花腰仔」推廣作為早造品種給農民種植。在六十年代農民仍有種植花腰仔,同時漁農處亦於將種子送到海外稻米研究所作研究及保存。
在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期間,稻米種植規模因各種內外原因不斷萎縮,香港最後一塊大面積水稻田於八十年代消失,本地農民及本地種子庫亦再沒有保留稻種。
近年有意種植稻米的農戶增多,有鑑於此,漁農自然護理署於2019年從美國農業部國立植物種質系統之中拿回花腰仔與其他3種不同的香港舊有品種回港,旨在協助年輕稻農復育水稻,經多輪試種及基因分析後,在2021年再次把「花腰仔」推廣給本地稻農種植。
作物特徵
全株
為Aus型秈稻,可一年兩作。
全株具特殊香氣,植株高83 – 101 cm,株型挺立至稍外傾,不易倒伏。
小穗(穀粒)
開花初期,小穗稃片 (稻殼) 為青綠色,稃尖為紫紅色。開始成熟時,稃片慢慢轉成赤褐色,稃尖則變為赤褐色或深褐色。
穎果 (糙米)
種皮為褐色,長5.5 – 6.5 mm,寬約為2 mm,長寬比約為 2.75 – 3.25,屬中粒米。含較多直鏈澱粉 (25 – 26%),白米黏性低,新米具特殊香氣。
與其他品種比較
稻殼為赤褐色,易與不少淺褐色至黃褐色的稻米品種作區別。
全株具有類似斑蘭葉的香味,亦可與不少稻米品種作區別。
種植資訊
土壤要求
弱酸性﹑富有機質的壤土或黏性壤土。
種植資訊
發芽溫度:20 – 35℃
發芽日數:5 – 7 日
播種月份:春分/清明節前一個月 (春耕) ;立秋前一個月左右 (秋耕)
插秧時間:春分至清明期間 (春耕); 立秋前後 (秋耕)
株行距:20 – 30 cm
收成
由播種至收成,早造(春耕)需時約120 – 130日,晚造(秋耕)需時約95 -110日。一斗地約收成143公斤糙米。
病蟲害防治
下種前,可先在攝氏55度左右溫水中浸泡 15 分鐘,或可減少經種子傳染的真菌及線蟲病害。
宜及時移除病弱植株。
保持良好通風,避免過份密集種植。
味道與食法
味道與口感
口感較一般市售白米鬆散乾身,米粒黏性低。微甜,剛煮熟的新米帶一陣斑蘭的香氣。
建議食法
炒飯或白粥。若煮成白飯,口感未必能滿足現代人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