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護署陳兆麟先生:從水耕栽培展望香港農業科技化的發展
入行經歷
陳兆麟先生,MH(下稱陳Sir)是漁農自然護理署 (漁護署) 農業主任。1977年畢業於台灣國立中興大學的植物病理學系,當初選擇入職政府是希望擁有穩定工作,畢竟政府工被視為「鐵飯碗」。隨著時間,陳Sir培養出對工作的興趣,享受看到植物由播種、開花、結果到產出的過程,亦在崗位中穩定下來及繼續發展。陳Sir致力為香港引入外地的新品種和農業技術,深得業界的青睞及應用。不經不覺,陳Sir已加入政府工作36年多,並已達到退休的年齡。由於受到政府的續聘,熱心服務業界的陳Sir決定繼續從事相關工作。為表揚陳Sir在工作上出色的表現及對農業界的貢獻,政府於2015年頒授榮譽勳章(Medal of Honour,縮寫MH )予陳Sir。
陳Sir 起初負責傳統農業的工作,然後是有機耕種技術,接著是水耕栽培。體驗過不同的栽培模式後,陳Sir認為本地從業員可以選擇不同的種植模式令香港農業界發展更多元化,百花齊放。
水耕技術的引進、發展及重要性
水耕栽培在外國已有近二十年的發展,相比起來,香港水耕算是較遲起步。陳Sir憶述香港在80年代時曾經出現過少量以水耕栽培模式生產的農場,可惜當時的技術並未成熟,這些農場很快就倒閉了。2013年,政府成立了「全環控水耕研發中心」,並引進相關技術及品種以支援業界發展,水耕栽培在香港漸漸發展起來。
談到引進水耕技術的原因,陳Sir指當年署方認為香港農業界發展應走向多元化及科技化,加上香港有大量空置的工廈空間,時任署長黃志光先生決定投放資源,引入在外國發展相當成熟的水耕栽培技術。於是,陳Sir著手成立本地的環控水耕中心,更與署長和同事遠赴日本考察。陳Sir指出日本種植蔬菜的土地資源較為缺乏,但當地人卻喜歡進食新鮮蔬菜,因此日本的水耕發展十分蓬勃。有趣的是,日本不少的大型水耕生產場是由電子廠改建而成,原因是可充分利用現有的廠房及潔淨室等設備。由於日本的水耕技術發展背景與香港頗為相似,可以借鑒。
「全環控水耕研發中心」是由漁護署與蔬菜統營處合作成立的。在中心成立初期,全港僅有5至6間水耕生產場。當業界人士得知政府成立水耕中心也深受鼓舞,促使更多企業願意投放資源發展水耕技術。到今天,水耕場已上升至約50間,投身水耕栽培的從業員主要是較年輕的農夫,他們接受過高等教育,運用資金成立各自的水耕場,銷售五花八門的農產品,而水耕栽培的發展潛力持續吸引了不少投資者。現時香港以水耕栽培模式生產的農產品已達年產三百多公噸,可以為市民提供多個選擇。陳Sir相信水耕栽培在香港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香港人每天要消耗約2,500公噸的蔬菜,因此本地的農產品產量遠未能達到自給自足。陳Sir表示他入行時本地農產品能滿足30%以上的需求,現時卻不足2%。因此,本地菜的生產很重要,能穩定本地新鮮農產品的供應,不用完全受制於外地的價格和產品。陳Sir表示水耕農產品需不斷提高質素和降低售價,以及確保食物安全,才能吸引消費者及維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水耕栽培未屬有機耕種
根據香港有機資源中心的指引,有機耕種必須在天然的泥土中進行種植。由於水耕栽培不需使用泥土作種植的介質,因此不符合香港有機資源中心的有機耕種的定義。然而,有海外認證機構認同魚菜共生為有機種植。因此,界定一種耕種方式是否屬有機需視乎作業者能否符合認證機構的標準。
陳Sir指在香港實行有機耕種其實頗有難度,因為對土地及耕種方法有指定要求,部分耕地未能符合要求。因此,對於土地資源有限的香港農業界來說,水耕栽培是其中一個可取的方向。無論有機與否,陳Sir鼓勵業界人士可將眼光放遠,勇於嘗試,讓多元化的生產模式可以在香港萌芽。
水耕栽培模式
理論上,大部分的植物都可使用水耕方法栽培。水耕栽培是一種無土栽培的方法,栽培的介質可以是液體或固體,液體介質主要是水,固體介質可以是岩棉塊、浮石等。另外,還有一種較新穎的方法—氣霧耕,以往難以用水耕栽培方式種植的品種(例如:根莖類)也可以利用這技術來種植。隨著水耕技術的發展,陳Sir展望香港未來的水耕農產品會包括作食用的花、果、菜、中草藥等。
水耕栽培是非常安全的耕種方法,首先水耕中心是一個潔淨的室內空間,灌溉用潔淨的水源,營養液能精準地提供植物所需的養份,並循環使用,有效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不少人認為水耕栽培十分耗電,但是現時市場上已有可用於水耕的節能設備,例如植物生長燈改為LED 燈,由傳統的約40W減至約22W,減少約近一半的電量。隨著科技的進步,將來的設備應可節省更多的能源,陳Sir正協助籌備水耕研發中心二期,預計會應用更多的天然能源,例如太陽光導光系統等。
相比傳統種植模式,水耕栽培在控制病蟲害方面較優勝。水耕模式可以不使用農藥,不會有土壤病害的傳播問題,而且水耕栽培分層及分區運作,若發現病害可及時進行隔離和消毒,有效減少農作物的損失的風險。
本地水耕栽培的挑戰及應對
根據水耕中心的運作記錄,電費並沒有佔生產成本很高的百分比,陳Sir慨嘆香港應用水耕栽培最大的困難其實是租金和人工,因為這兩項佔最多的支出。因此,陳Sir盼望透過水耕中心引入新科技及與院校合作為業界引進節能設施及技術以減省營運成本。另外,中心致力於引入高產值品種,例如可全年生產的士多啤梨,以加強業界的競爭力。而水耕研發中心二期也會嘗試利用自動化操作,例如自動播種、收割、授粉等,減少人手的投入及提升生產效益。
水耕技術適宜香港應用
陳Sir指出香港十分適宜應用水耕栽培,有以下原因:
- 香港夏季天氣炎熱漫長,時有颱風和暴雨,冬季亦會有低溫寒流,這都影響作物的生長和收成。水耕栽培可在環控的室內場地全天候生產,不會被外界環境影響
- 水耕栽培可以透過計劃式生產,全年為市場穩定地供應產品
- 香港的耕地正在減少,土地資源有限,空置的工廈單位和倉庫正好提供水耕栽培所需的場地
- 香港十分適合進行都市農業,農產品收割後在短時間內可運往消費者手上,減少運輸成本及保持農產品新鮮度,同時減低碳足跡
種子質素對水耕栽培的重要性
陳Sir認為種子的質素非常重要。種子質素直接影響植物日後的質量及產量等。現時水耕中心所測試及推薦給業界的作物種子主要依賴本地或海外口碑好的種子公司,因為商業性生產的品質及供應一般比較穩定。
水耕中心也會測試不同公司供應的種子質量,如發芽率等,測試結果滿意才會推薦給業界。若果種子在種植前沒有進行良好的檢測,產品很難會達到滿意的生產。例如,帶病毒種子很多時是在種植後才發現,而發現的時候已經造成損失。陳Sir期待香港成立種子測檢中心,可以為業界帶來多一重保障。
對香港農業的展望
陳Sir認為現時香港農業是處於艱難時期,耕地不足及人工高昂都是主要困難。但是,他相信可透過多元化的技術及高質素生產方式以維持香港農業生產,讓本地消費者可有更多選擇及減少依賴入口農產品。他認為香港要走向科技化農業,生產安全的精品,發展技術如智能水耕。而將來則要視乎科學家、園藝家、城市規劃師等能否因時制宜,研究出好的種子、技術及規劃更多栽培場所。
文字:黃錦鏘
(2021年4月訪問)
水耕中心使用的分層式栽培架可增加種植空間
水耕中心一覽
陳兆麟先生,MH (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