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水稻复育圆桌会议
节目简介:
本会议邀请了五位种植水稻的本地农夫及农业团体负责人分享水稻复育的理念、经验、项目计划、及对生态的保育等。
讲者:
胡应手 – 「大地予我」项目及野苟农场 农夫
刘善鹏 – 长春社助理保育经理
陈培昌、周志贤、廖宝洪 – 西湾地区复育计划项目负责人、有机耕作顾问、资深农夫
主持:
林汉明教授 – 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香港种子技术及教育中心 负责人
当天参加人数:90 (72 zoom, 18 现场)
香港水稻复育圆桌会议 – 摘要
千百年来,水稻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长期的驯化和农业技术的发展,水稻单产量不断提高,种植便不再是人们赖以为生的唯一工作选择。水稻亦曾经是香港新界主要种植的作物,产品甚至成为皇家贡品。随着香港的历史发展,水稻田渐渐用作种植其他农作物,在迅速城市化的发展下,农田远不如商业和房地产重要。而在这个时候,有一群有心人却在如此寸金尺土的地方重新开始种植水稻,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意义?香港种子技术及教育中心(SeedTEC)举办的水稻复育圆桌会议邀请多位农夫及项目负责人,分享他们的水稻复育项目、其理念、目标及经验。
野苟农场农夫胡应手先生(阿手)分享了其所在项目『大地予我』的基本理念和种植经验。『大地予我』从菲律宾水稻种子库找回六十年代的香港水稻种子,希望以十年为期,通过种植此十多个传统品种,观察其生长特性和稻谷质量,完成详细记录,并探索传统品种量产的可能性。为了保育本地品种,他们花费不少心思,2019年起在大埔林村开辟大约八斗农地重新种植水稻:由于土质限制,他们用铲、耙人工开田,又在水田边掘较低的小坑,让部分水流进去,以此吸引福寿螺进入水坑,减少对水稻秧苗的伤害。「长出禾花后要很快拉网,插秧后一个星期再放水以防福寿螺…」阿手分享了不少水稻种植经验及方法。
长春社助理保育经理刘善鹏先生(煎Pan)则分享水稻复育对当地生态及城市人情的意义。长春社的复育计划于2005年在上水北区的塱原湿地展开,湿地地貌的恢复和谷粒生长满足了保育极度濒危动物黄胸鹀(俗名禾花雀)的条件,复育计划开展至今11年来,他们种植范围里观察到的禾花雀渐渐增多,由2006年的五只增加到2020年的21只,经过推算区域里全部数量甚至达到了81只;同时,他们有机种植、少用化学肥料的做法避免了虎纹蛙的蝌蚪因为化学农药而变畸形,为这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另外,他们成立禾花塱原雀生态农社,招募会员,在经济、人力上辅助长春社进行种植和产品售卖,让参加者亲身体验及参与耕田的过程,并与本地小区小店合作出售生态米,由此连接城市人与农地的关系,并为乡郊环境注入了更强的生命力和活力。
西湾地区复育计划也是此次会议分享的项目之一。计划项目负责人陈培昌先生、有机耕作顾问周志贤先生及资深农夫廖宝洪先生分别介绍了该项目的基本情况、当地历史文化的意义以及种植过程中的经验。这计划由环保署提供资金支持,意在通过复育来保育西湾地区的自然生态、重建乡土风貌,保育本地的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计划涵盖自然保育区、有机耕种区、生态池塘及果园等方面。西湾村的农田大部分靠近海边,土地盐分大,但考虑到当地村民复育稻米来还原农村面貌的强烈愿望,负责人们特意从广东湛江寻回两斤咸水稻的种子尝试栽种。西湾种植有田地盐分较大,可依赖的水源单一等问题,但同时由于独特的海边环境,西湾稻田整体的虫害、草害都相对较淡水田更少,加上使用有机肥料,使得其稻米获得相关部门有机耕种的认证,复育计划中稻田面积也由58000平方呎逐渐扩大到75000平方呎。
分享环节后,会议还安排了网上听众与现场嘉宾的问答环节,从如何申请政府的项目资助等程序疑问到如何应对田间附近野猪出没的实地考验,大家就自己遇到的问题和经验展开热烈讨论。在大家慷慨热切地分享中,我们更理解到水稻在悠悠历史中凝聚人群的角色和能量,以及复育的重要性。
记录:甘沐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