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頁
  2. /
  3. 渔护署陈兆麟先生:从水耕栽培展望香港农业科技化的发展

渔护署陈兆麟先生:从水耕栽培展望香港农业科技化的发展

入行经历

陈兆麟先生,MH(下称陈Sir)是渔农自然护理署 (渔护署) 农业主任。1977年毕业于台湾国立中兴大学的植物病理学系,当初选择入职政府是希望拥有稳定工作,毕竟政府工被视为「铁饭碗」。随着时间,陈Sir培养出对工作的兴趣,享受看到植物由播种、开花、结果到产出的过程,亦在岗位中稳定下来及继续发展。陈Sir致力为香港引入外地的新品种和农业技术,深得业界的青睐及应用。不经不觉,陈Sir已加入政府工作36年多,并已达到退休的年龄。由于受到政府的续聘,热心服务业界的陈Sir决定继续从事相关工作。为表扬陈Sir在工作上出色的表现及对农业界的贡献,政府于2015年颁授荣誉勋章(Medal of Honour,缩写MH )予陈Sir。

陈Sir 起初负责传统农业的工作,然后是有机耕种技术,接着是水耕栽培。体验过不同的栽培模式后,陈Sir认为本地从业员可以选择不同的种植模式令香港农业界发展更多元化,百花齐放。

水耕技术的引进、发展及重要性

水耕栽培在外国已有近二十年的发展,相比起来,香港水耕算是较迟起步。陈Sir忆述香港在80年代时曾经出现过少量以水耕栽培模式生产的农场,可惜当时的技术并未成熟,这些农场很快就倒闭了。2013年,政府成立了「全环控水耕研发中心」,并引进相关技术及品种以支持业界发展,水耕栽培在香港渐渐发展起来。

谈到引进水耕技术的原因,陈Sir指当年署方认为香港农业界发展应走向多元化及科技化,加上香港有大量空置的工厦空间,时任署长黄志光先生决定投放资源,引入在外国发展相当成熟的水耕栽培技术。于是,陈Sir着手成立本地的环控水耕中心,更与署长和同事远赴日本考察。陈Sir指出日本种植蔬菜的土地资源较为缺乏,但当地人却喜欢进食新鲜蔬菜,因此日本的水耕发展十分蓬勃。有趣的是,日本不少的大型水耕生产场是由电子厂改建而成,原因是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厂房及洁净室等设备。由于日本的水耕技术发展背景与香港颇为相似,可以借鉴。

「全环控水耕研发中心」是由渔护署与蔬菜统营处合作成立的。在中心成立初期,全港仅有5至6间水耕生产场。当业界人士得知政府成立水耕中心也深受鼓舞,促使更多企业愿意投放资源发展水耕技术。到今天,水耕场已上升至约50间,投身水耕栽培的从业员主要是较年轻的农夫,他们接受过高等教育,运用资金成立各自的水耕场,销售五花八门的农产品,而水耕栽培的发展潜力持续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现时香港以水耕栽培模式生产的农产品已达年产三百多公吨,可以为市民提供多个选择。陈Sir相信水耕栽培在香港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香港人每天要消耗约2,500公吨的蔬菜,因此本地的农产品产量远未能达到自给自足。陈Sir表示他入行时本地农产品能满足30%以上的需求,现时却不足2%。因此,本地菜的生产很重要,能稳定本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不用完全受制于外地的价格和产品。陈Sir表示水耕农产品需不断提高质素和降低售价,以及确保食物安全,才能吸引消费者及维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水耕栽培未属有机耕种

根据香港有机资源中心的指引,有机耕种必须在天然的泥土中进行种植。由于水耕栽培不需使用泥土作种植的介质,因此不符合香港有机资源中心的有机耕种的定义。然而,有海外认证机构认同鱼菜共生为有机种植。因此,界定一种耕种方式是否属有机需视乎作业者能否符合认证机构的标准。

陈Sir指在香港实行有机耕种其实颇有难度,因为对土地及耕种方法有指定要求,部分耕地未能符合要求。因此,对于土地资源有限的香港农业界来说,水耕栽培是其中一个可取的方向。无论有机与否,陈Sir鼓励业界人士可将眼光放远,勇于尝试,让多元化的生产模式可以在香港萌芽。

水耕栽培模式

理论上,大部分的植物都可使用水耕方法栽培。水耕栽培是一种无土栽培的方法,栽培的介质可以是液体或固体,液体介质主要是水,固体介质可以是岩棉块、浮石等。另外,还有一种较新颖的方法—气雾耕,以往难以用水耕栽培方式种植的品种(例如:根茎类)也可以利用这技术来种植。随着水耕技术的发展,陈Sir展望香港未来的水耕农产品会包括作食用的花、果、菜、中草药等。

水耕栽培是非常安全的耕种方法,首先水耕中心是一个洁净的室内空间,灌溉用洁净的水源,营养液能精准地提供植物所需的养份,并循环使用,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不少人认为水耕栽培十分耗电,但是现时市场上已有可用于水耕的节能设备,例如植物生长灯改为LED 灯,由传统的约40W减至约22W,减少约近一半的电量。随着科技的进步,将来的设备应可节省更多的能源,陈Sir正协助筹备水耕研发中心二期,预计会应用更多的天然能源,例如太阳光导光系统等。

相比传统种植模式,水耕栽培在控制病虫害方面较优胜。水耕模式可以不使用农药,不会有土壤病害的传播问题,而且水耕栽培分层及分区运作,若发现病害可及时进行隔离和消毒,有效减少农作物的损失的风险。

本地水耕栽培的挑战及应对

根据水耕中心的运作记录,电费并没有占生产成本很高的百分比,陈Sir慨叹香港应用水耕栽培最大的困难其实是租金和人工,因为这两项占最多的支出。因此,陈Sir盼望透过水耕中心引入新科技及与院校合作为业界引进节能设施及技术以减省营运成本。另外,中心致力于引入高产值品种,例如可全年生产的草苺,以加强业界的竞争力。而水耕研发中心二期也会尝试利用自动化操作,例如自动播种、收割、授粉等,减少人手的投入及提升生产效益。

水耕技术适宜香港应用

陈Sir指出香港十分适宜应用水耕栽培,有以下原因:

  • 香港夏季天气炎热漫长,时有台风和暴雨,冬季亦会有低温寒流,这都影响作物的生长和收成。水耕栽培可在环控的室内场地全天候生产,不会被外界环境影响
  • 水耕栽培可以透过计划式生产,全年为市场稳定地供应产品
  • 香港的耕地正在减少,土地资源有限,空置的工厦单位和仓库正好提供水耕栽培所需的场地
  • 香港十分适合进行都市农业,农产品收割后在短时间内可运往消费者手上,减少运输成本及保持农产品新鲜度,同时减低碳足迹

种子质素对水耕栽培的重要性

陈Sir认为种子的质素非常重要。种子质素直接影响植物日后的质量及产量等。现时水耕中心所测试及推荐给业界的作物种子主要依赖本地或海外口碑好的种子公司,因为商业性生产的质量及供应一般比较稳定。

水耕中心也会测试不同公司供应的种子质量,如发芽率等,测试结果满意才会推荐给业界。若果种子在种植前没有进行良好的检测,产品很难会达到满意的生产。例如,带病毒种子很多时是在种植后才发现,而发现的时候已经造成损失。陈Sir期待香港成立种子测检中心,可以为业界带来多一重保障。

对香港农业的展望

陈Sir认为现时香港农业是处于艰难时期,耕地不足及人工高昂都是主要困难。但是,他相信可透过多元化的技术及高质素生产方式以维持香港农业生产,让本地消费者可有更多选择及减少依赖入口农产品。他认为香港要走向科技化农业,生产安全的精品,发展技术如智能水耕。而将来则要视乎科学家、园艺家、城市规划师等能否因时制宜,研究出好的种子、技术及规划更多栽培场所。  

文字:黄锦锵

(2021年4月访问)

水耕中心使用的分层式栽培架可增加种植空间

水耕中心一览

陈兆麟先生,MH (左二)